玛合雅:生猪产业链介绍~发表时间:2023-11-15 15:09 生猪是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,生猪期货于2021年1月8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。为了让大家更高地了解这个品种,本专题对生猪产业链进行介绍,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:生猪繁育体系、生猪生长周期、生猪产业链和收抛储政策。 一、生猪繁育体系 我国种猪主要依靠进口,再通过杂交得到商品猪。目前国内的一元猪主要是长白猪和大白猪,使用长白和大白猪杂交得到二元猪的母系单位,用杜洛克作为二元猪的父系单位,得到三元猪杜长大,按照父系名姓在前的原则命名,长白(公)+大白(母)得到二元母猪为“长大”(跟父姓),“长大”(母)+杜洛克(父)得到三元猪“杜长大”(跟父姓)。这样得到的三元猪能继承祖代优势基因,具有体型大、生长周期短、饲料回报率高、瘦肉率高、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,目前是市场推广的主流品种。 二、生猪生长周期 一个完整的生猪养殖周期,包括后备母猪补栏、母猪发情配种、妊娠、哺乳、仔猪育肥等环节。新生二元母猪到商品猪出栏所需时间18个月;补栏后备母猪到商品猪出栏所需时间14个月。 1、后备母猪:新生二元母猪长到4个月大成为后备; 2、母猪配种阶段:经过4个月性成熟,即8月龄进入配种; 3、妊娠阶段:经过4个月妊娠期分娩得到仔猪; 4、仔猪哺乳阶段:哺乳阶段的仔猪称为哺乳猪,从出生至断奶30天左右,体重可长到7公斤; 5、保育阶段:断奶后的仔猪称为断奶仔猪,进入保育阶段。保育阶段35天左右,仔猪体重从7公斤增长至20公斤左右。 6、育肥阶段:保育结束后进入育肥阶段。育肥期115天左右,体重长到100公斤,达到可出栏体重。
三、生猪产业链 生猪产业链分为上游、中游、下游,上游主要为饲料、疫苗、育种行业,其中饲料为生猪养殖的主要支出,占比约50%,饲料企业从油厂或经销商购买豆粕、玉米等搅拌成饲料,为养殖提供必要的食物原料;中游是生猪养殖行业,养殖企业又细分为自繁自养、外购仔猪两种模式;商品猪通过猪经纪与猪贩子进入下游加工流通环节,主要是屠宰,以及肉制品加工行业,并通过冷链物流流入商超、农贸市场、餐饮行业等场所,最终到达消费者。
四、猪肉收储政策 政府猪肉储备是重要民生商品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做好生猪和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重要政策工具。 表1:历次猪肉收储政策
数据来源:国家发改委 附:专业名词 后备母猪:指被选留后尚未参加配种的母猪。在多数种猪场及某些情况下,后备母猪一词可能也指青年母猪。一般后备母猪用于补充因年龄较大、繁殖性能差或疾病原因所淘汰的母猪,从而使生产母猪保持以青壮龄为主的组成结构。 能繁母猪:是指产过一胎仔猪、能够继续正常繁殖的母猪,也就是正常产过仔的母猪,不包括后备母猪。基本标准为体重达到成年猪体重的70%以上。 二元母猪:指长白公猪与大白母猪或大白公猪与长白母猪杂交所产生的(长大或大长)母猪。 育肥猪:指仔猪保育结束进入生长舍饲养,直至出栏这一阶段。 料肉比:每生长1公斤肉与所消耗的饲料的比例,通常称作料肉比值越大,成本越高。一般认为市场平均水平大概在3:1,较好的企业可以做到2.3-2.4:1。 PSY:是指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,是衡量猪场效益和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。 PSY=母猪年产胎次×母猪平均窝产活仔数×哺乳仔猪成活率。 MSY:每年每头母猪出栏肥猪头数。 MSY=PSY×育肥猪成活率。 |